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76章 赏赐与福利 (第4/4页)
??因此,在刘彻眼中,眼前的这些百姓不仅仅是他的百姓,更是他将来的忠臣的摇篮。 ??刘彻看了看,这两三千人中,孩子占了大概四五百人的样子,其中男童大概两百人上下。 ??于是他道:“多谢父老乡亲的抬爱,孤无以为报!” ??“书云:蒙以养正,圣功也!从即日开始,孤会让人在前面的皇庄之中每日开讲,教授识字断文,凡思贤苑中四岁以上,十四以下的童子皆可前去听讲……”刘彻抛出这个重磅炸弹。 ??顿时百姓们就嗡嗡嗡的议论起来。 ??读书? ??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知识和前途呢? ??望子成龙是中国社会的传统。 ??但是…… ??大部分人却有些犹豫。 ??要供养一个脱产的读书人,那可是很难的! ??别的不说,家里因此少一个劳动力,那影响就大了去了! ??在此时,半大的孩子也会开始在田间帮忙了,十二岁左右就能跳水翻地了! ??人人都知道读书好,但谁也没办法保证自己家的孩子读了书就一定能有出息。 ??而地主和豪强富商,能将孩子送去读书,甚至不惜血本,那是因为他们赌的起,老大读书读不出来,那就老二上,老二不行,老三可以,总有一个能出头。 ??但农民,尤其是佃农们赌不起,一旦失败,就是整个家族的悲剧的开始! ??刘彻想了想,索性就再抛出一个福利,他道:“请父老乡亲不要有后顾之忧,所有前去听讲的童子,孤每日提供一餐,另外,每五日休沐一日,可以让童子们回家帮忙!” ??刘彻看着百姓,深情的道:“请各位父老乡亲好好记住孤的话:知识,改变命运!” ??在后世,知识未必能改变命运。 ??但在这西元前的时代,知识却是一定能改变命运的。 ??一个识字的人,最起码都能给大商人做个账房、掌柜什么的,有出息的能当官,甚至封侯拜相。 ??朱买臣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! ??但刘彻也知道,他现在能做的最大程度,也就是仅次而已了。 ??以他太子的身份,给这思贤苑实行一个义务教育,就已经是他的极限了。 ??再想普及和扩大,那就是找死了! ??即使他以后当了皇帝也是一样! ??因为,这时代的财政收入和生产力根本承担不了如此大规模的教育制度。 ??刘彻以后当了皇帝,能做到的最大的极限和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建立几所国家大学,专门培养精英,同时鼓励民间私塾的发展,进行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和补贴。 ??剩下的,就得等什么时候殖民全印度了,靠着印度的财富和资源,或许能支撑起一定程度的扫盲运动。 ??刘彻回过头对颜异道:“这事情,交给卿去负责,卿去安排,舍人和洗马以及其他诸臣,轮流来思贤苑给孩子们扫盲,制定一个轮值表,将来此教授,计入一年一度的考绩之中去!” ??虽然太大规模的义务教育,刘彻干不了。 ??但是小范围内的扫盲和教育,他还是可以承担的。 ??像现在给思贤苑的孩子们扫盲,将来在他的太子卫队里普及知识文化,教授兵法什么的,还是可以的。 ??想要一口吃个胖子下去,肯定会噎着,但循序渐进,一点一滴的改变,却是完全可以的。 ??不说别的,就是单单学小猪,将来编练八校尉作为骨干,在这几千人的精锐中普及知识文化,然后用个十几年时间,就能培育出几万人的有知识懂兵法的军官。 ??靠着这些人做骨干,什么事情做不成? ??当然,这些是很遥远的事情。 ??暂时来说,打着‘蒙以养正’这个政治正确的幌子,在思贤苑里玩义务教育扫盲,谁都不敢说他什么。 ??“诺!”颜异一听连忙点头。 ??但心里却有着别的心思在转悠。 ??“教农夫之子……”颜异挠挠头,感觉有些别扭。不过,当初他的先祖在孔子门下求学时,同窗之中好像也有很多出身低贱的人。 ??这么一想,颜异也就能理解了。 ??毕竟,儒家的口号是‘有教无类’。 ??但黄老的汲黯跟法家的张汤,却是多少有些不舒服了。 ??给泥腿子上课?没有过的事情啊! ??要不是刘彻是太子,站在哪里顶着,一脸坚决,张汤真想劝说一下。 ??倒不是他看不起农民。 ??而是张汤觉得,这些泥腿子的孩子不懂礼数,更不知尊卑,也不是很聪明,能学的会先贤的思想,理解的了商君的意思吗?